2010/11/2 by Pcchen     相簿
大同大禮步道屬於國家公園的一般管制區(需申請入山證),原為部落居民的聯外道路,也是拜訪清水山的必經之路。大同、大禮兩部落位於海拔1000公尺左右的山區,為原住民保留地,前往部落的道路共有三條,入口處分別為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太魯閣台地的得卡倫步道、砂卡礑步道三間屋以及蘇花公路靠近台電立霧發電廠輸水管旁的小階梯拾階上爬。不論選擇那一條,都是路程陡峭,約有兩個小時左右的爬坡路段。

太魯閣國家公園內之原住民太魯閣族人二、三百年前由南投霧社一帶翻越奇萊山及合歡山,定居於立霧溪流域及木瓜溪流域。在日據時期的理藩政策下,大部份的原住民部落均被遷移至立霧溪溪口之平地(現在之富世、崇德、可樂…等),僅赫赫斯(大禮)、砂卡礑(大同)和西拉岸三部落因種植區而豁免。大禮、大同部落均位在砂卡礑溪溪谷與清水山山系間的平緩台地上,視野良好,東北可看清水山、千里眼山;西側則可瞭望白髮山與三角錐山,南眺可見新城山、塔山等。

我們這次安排的行程為從太魯閣遊客中心得卡倫步道進入(步道從太魯閣遊客中心停車場旁階梯上方左轉進入),爬到最高點後進入大禮部落,再接上大同大禮步道,續行往下至三間屋,走砂卡礑步道回到太魯閣遊客中心。我們選擇由得卡倫步道進入,主要是因為這條步道路徑最為明顯,有一大段路是由平板材料鋪設,且沿途每隔一小段距離就設有附座椅的休憩平台,有許多處是設在視野佳的地點,方便人們欣賞風景。

得卡倫步道有一段平行沿著流籠路線走的捷徑,由標示上顯示可節省約500公尺的距離,不過網友們走過這條捷徑的,對它都沒有好評,所以我們還是選擇走路標清晰,比較現代化的路線行走。我們不從砂卡礑步道進入,最主要原因是想把最美的部份留在最後,在比較沒有趕路的時間壓力的情況下,以輕鬆悠閒的心情慢慢地欣賞風景走出來。我們只走大禮部落,沒去大同部落,也是希望能有充分的時間遊覽最後一段砂卡礑溪的溪流水石風光。

得卡倫步道的沿途有許多視野良好處,可鳥瞰下方的遊客中心、錦文橋、牌坊等太魯閣口景致,更遠則可以看到立霧溪出海口。上爬到流籠頭,更可鳥瞰到花蓮平原、砂卡礑溪谷和挺拔蒼鬱的太魯閣群山。當然對於水泥廠將國家公園的大門口挖的傷痕累累慘不忍睹的景象,在這條步道上更可以看的清清楚楚,相信以現在的環保民情來說,以後不可能再允許同樣的開發行為了。

從流籠頭往大禮部落有一兩個岔路沒有標示,把握往下並朝著教堂方向走就對了。教堂有人住,但已經沒有傳教功能,大多數的山友都會選擇在此休息用餐。我們從太魯閣遊客中心得卡倫步道進入時將近上午八時,到達大禮部落的教堂時還不到上午十點半,用餐還太早,所以只燒開水泡了些熱飲,稍為吃了一點東西。大夥兒決定下到砂卡礑溪後,找個風景優美處再煮食中餐。所以若下次再來此地,只要攜帶解渴所需的飲用水上山即可,不用多背煮食中餐所需之用水。

從大禮部落下到砂卡礑步道的三間屋還有一路往下的3.1公里,景色平平和一般中低海拔的山區步道沒甚麼兩樣,但由於落差不小,膝蓋還是蠻吃力的。我們11時10分離開大禮部落的舊教堂,約於中午12時20分抵達三間屋,目前還有原住民在這兒居住。從三間屋要回到砂卡礑步道入口的4.5公里則十分平坦好走。

砂卡礑步道原名神秘谷步道,入口位於砂卡礑隧道口砂卡礑大橋旁,適合一般老少婦孺健行活動。步道沿途林蔭涼爽,設置許多觀景解說平台,可欣賞峽谷景觀及水石之美,尤其是溪水中的微酸溶解大理岩中碳酸鈣成分,使溪水呈現美麗的天藍色,加上大理岩壁的紋理變化多端,令人感受到造物之奇嘆為觀止。

這次前來適逢颱風過後不久,大雨造成蘇花公路中斷,遊客比往常少很多,顯得特別清幽。由於水量豐沛,溪石被沖刷的非常乾淨,美麗藍色的溪水更是我多次造訪砂卡礑步道感覺最最迷人漂亮的一次,現將其中兩次水量最豐沛時所顯現出來的美景,整理成此影片。

我們花了最多的時間在砂卡礑步道享受它的水石之美,直到下午3時20分才回到步道入口砂卡礑大橋處。

然後步行走過砂卡礑隧道,於3時35分回到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停車場取車,結束當日的步道之旅。

整個旅遊行程為五天四夜。


太魯閣國家公園的遊客中心。

寬闊的停車場。

得卡倫步道從階梯上方左轉進入。

步道一開始為平板路。

公廁旁步道到此會合。

距離大同大禮步道3.7K。

距離大禮部落3.0K。

各式各樣讓人不會迷路的標示。

再來為泥土路和它的休憩平台。

沿著流籠路線走的捷徑入口。

鳥瞰遊客中心與太魯閣口景致。

步道轉為平板材料鋪設。

一路往上看不見盡頭。

沿途有許多休憩情人座。

觀景平台也不少。

立霧溪峽谷景觀。

我和老婆。

走不完的上坡路。

台電輸水管旁步道在此會合。

走左上往大禮部落。

步道轉為土石路。

流籠路線捷徑在此回到主步道。

繼續土石路往上。

水泥廠挖掉對面半個山頭。

步道轉為石頭路。

路旁有塑膠水管可取水。

伐木時期留下的索道遺跡。

氣象觀測設備。

可觀賞太魯閣群山。

轉為平坦的林道。

還有摩托車。

大同、大禮部落的分歧點。

往大禮部落左下方迴轉。

流籠頭到了。

原住民賴此搬運貨物上山。

操作流籠的大同部落的老先生。

下方就是大禮部落。

群山環繞。

下行往大禮部落。

大禮部落的老房子。

大禮部落的教堂到了。

大禮部落的教堂。

大夥兒在此休息。

11:10離開大禮部落。

離開的步道就在老房子後方。

步道一路往下通往三間屋。

走在竹林中的步道。

很難走的梯子。

有岔路通往大同部落。

左下通往三間屋。

轉為枕木鋪設步道。

三間屋目前有人居住。

開始進入砂卡礑步道。

終於見到美麗的砂卡礑溪了。

颱風大雨後的步道像小溪。

步道一直沿著溪邊行進。

攔沙壩到了。

攔沙壩堤。

岩壁的溪谷景觀。

步道沿著岩壁開闢。

美麗的溪水令人留連。

砂卡礑溪水石之美。

輸水管線。

砂卡礑溪水石之美。

砂卡礑溪水石之美。

回頭看輸水管線。

溪水冰涼澈骨。

五間屋也有人居住。

五間屋的路邊攤。

砂卡礑溪谷之美。

砂卡礑溪谷之美。

步道行進是一種享受。

砂卡礑溪谷之美。

砂卡礑溪水之美。

砂卡礑溪水石之美。

砂卡礑溪谷風光。

砂卡礑溪谷之美。

砂卡礑大橋到了。

還要爬上階梯。

砂卡礑大橋回看步道。

砂卡礑隧道就在步道口。

步行過砂卡礑隧道。

砂卡礑隧道出口。

終於回到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